高考全国卷1-3命题依然以语用性为主,不像江苏、浙江、上海偏重思辨哲理文学。应用文体是近几年全国卷当中的一大特色,在无形之中对写作的题材、体裁都有一定的限制。
从全国卷1的近两年的命题可以看得出在尽量避免直接与大热话题相联系,减少了准确押题的可能性。但是今年的材料相比19年而言更加的宽松,既有意料之外的感觉,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余地,部分角度依然可以切入到近两年的热点时事。
从材料的角度出发,近几年的审题和立意的角度难度都并不是很大,但是容易千篇一律,如何写出新意、写出深度,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。此外,我们也可以看到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侧重,古代文学(国学)在未来的语文考试中也许将是重头。
全国1和2卷都以演讲稿(发言稿)为写作体裁,实用性很强,这也是高中作文练习需要关注的,即如何从关注文学性表达到实用功能,写文章最终是要给人看的,演讲稿更是有着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特点的体裁。引经据典的同时,不能忘了逻辑和条理;文采飞扬的同时,也不能忘了篇章布局和如何调动台下受众的情感,是很有意义的作文尝试。
作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,首先要明确情境和任务。结合材料中“读书会”、“哪个感触最深”、“发言稿”等关键词,相信材料任务已经很明确了,发言过程当中除了强调自己感触最深的观点之外,同样可以适当的进行比较。
材料有三个主人公: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
他们做了什么?(抓材料重点)
齐桓公:不计较管仲之前的行为,听从鲍叔建议,重用管仲。从他的角度入手可以写善于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不计前嫌,善用人才。齐桓公的素材更多应该从合作、豁达胸怀等角度思考。
鲍叔:作为一直辅助小白的功臣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,并甘居其下。从他身上可以看到:一、清醒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,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,二、大局观念,能够看清局势,有利于国家的发展,以国家利益为重,牺牲个人利益。
管仲:在这个故事当中的戏剧冲突较少,从结果可以看出他辅佐齐桓公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,同时面对兵败被俘的结局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宁死不屈。从他身上可以提炼出贤臣择木而栖、识时务者为俊杰等观点。
例如:鲍叔牙——胸怀宽广、包容、无私、懂得欣赏他人
齐桓公——胸怀豁达、知人善任
反而对于管仲,我觉得不太好下笔,诚如太史公所言:“天下不多(称赞)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。”写他的才能?写他的择友观?都略嫌牵强。
总体而言,推荐大家从鲍叔、齐桓公角度思考,这两个角度较为简单,在材料当中也比较突出。前面也说过,材料的审题其实是不难的,关键是要能够联系实际,来引申出自己独特的立意。
例如齐桓公的立意有同学就结合当今疫情下的国际形势,从中国不计前嫌帮助各国,树立泱泱大国风范的角度入手;鲍叔牙的角度也有同学结合到疫情下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物来谈……如何让从历史故事当中挖掘出时代精神,是同学要思考的问题。
今年高考语文虽然已经暂时落下帷幕,但是对于未来几年将踏入考场的同学而言,你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:
1、创新思维,时代精神
纵观近两年的全国卷1作文命题,都无不体现“特立独行”四个字。这也提醒着我们的同学——不能过度依赖押题,尤其是对热点话题保持一定的理智性。如何在考场当中出色发挥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积累与创新性的思维。
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关注时事,在行文过程中将社会与个人,历史与现实相结合,深挖主题,依然是优秀作文必要的要素。所以同学们,从现在开始,你们需要熟悉历史、关注当下、展望未来!
2、说理透彻,把握细节
近几年应用文体的热门,提醒着各位同学:不仅仅要把握应用文体的表面特征,更要把握住它的内核特点。
以演讲稿为例,它与传统的议论文有许多异同点。相同之处在于同样是说理,都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以及清晰的逻辑思维。不同之处在于演讲稿更具有煽动性,更需要考虑行文的情境,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、调动观众的情绪,这是评判文章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,也是区别于过去的行文细节。
3、定位自我,青年觉醒
从18年“给2035年的自己写一封信”到19年的“劳动光荣”,命题都紧扣青少年本身。在将视野放宽到整个社会和时代当中时,也要不要忘记立足于自身,找准自己在时代和国家中的定位。
需要思考的是,作为当代青少年,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当中,我们应当具有怎样的意识?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?如何承担起未来的重任?
明确自身的定位,思考青年的方向,是写作前应有的准备。
可以说的还有很多,每年的高考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,把握规律,做好准备,才能在这场竞赛当中领先一步!
各位同学们:
大家好!烟花一刹,千百春秋转瞬如烟,浮华俨若飙尘,疏叶摆尾,微尘流徙。要求盛世共太平,此该谈何容易。借着班级读书会的这个机会,我想从齐桓公的胸襟开阔的角度来谈一谈:关于“君心容天下,大厦皆可成”的一些看法。
孟郊所言:“君子量不极,胸吞百川流。”一人的器量往往体现在待人处世上,常言道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,一颗君心怀满天下,君心能容多少天下人,便为多少天下人所容。曹操于《短歌行》道出: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,求贤若渴之深切,更是量度之阔的体现。
回溯历史长河,引才纳贤需有浩大的胸襟坦荡于世。无尽苍穹,碧波万顷,交叠白羽为广翅,方展鸿衣之壮丽。且看往昔,西伯侯为求胆识过人的姜子牙而为其拉车,以灭纣王建周朝;秦昭王为求兵法精通的范睢而下跪五次,终成霸业盛凌四方;刘备为求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而三顾茅庐,以赢赤壁拿下荆州;齐桓公为求资历颇丰的管仲而亲自迎接,终成春秋首霸名满天下。
一国之君,万民所仰,以民为本,君乃万民。求的是贤臣,更是天下。要守云开见月明,需有贤臣与明君。贤臣难求,贤君亦是如此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面对直言不讳的魏徵纳谏,唐太宗以其为镜反思己过;面对当初让自己差点丧命的管仲,齐桓公不计前嫌而虚心请教;面对起初并不看重的商鞅,秦孝公却能与之多日谈论,终受启发实施变法。
枉屈求贤正是君王胸襟开阔的体现,万民敬仰之谈,不应是“畏”,而应是“亲”。无民则无贤,无贤则无君,无君则无民。
闻其“将相和”之千古佳话,是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;观其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的豪迈壮举,是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。包容的意义不止体现在个人层面上,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着推动作用。必有容,德乃大,且付诸一番真诚与尊重,挥洒春秋水墨谱写历史篇章,舒展的都是为人称誉的美德。
国事是如此,处世亦是如此。应怀有大度的胸襟,不论是人或事,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,知其益善,方能始终。所谓:“君心容天下,大厦自可成。”君用四时之气揽江山,君以盛气之锐捍家国,我道山河无恙人美心善,我道锦绣山川美满天下。
我的发言自此结束,谢谢大家的聆听!